各村(居)委会、镇属相关部门:
为切实加强本辖区内征地拆迁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保障被征地拆迁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征地拆迁工作依法、有序、高效推进,现将《三龙镇征地拆迁工作制度》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浮梁县三龙镇人民政府
2024年8月7日
三龙镇征地拆迁工作制度
一、总则
为切实加强本辖区内征地拆迁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保障被征地拆迁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征地拆迁工作依法、有序、高效推进,特制定本制度。
二、工作原则
(一)依法依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开展征地拆迁工作。
(二)公平公正原则:对待所有被征地拆迁对象一视同仁,确保补偿安置公平合理。
(三)公开透明原则:及时公开征地拆迁信息和补偿标准,接受社会监督。
(四)保障权益原则:充分保障被征地拆迁对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合法权益。
(五)廉洁自律准则:坚决抵制腐败行为,不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私利,做到清正廉洁。
三、征地拆迁程序
(一)项目确定:成立征地拆迁工作领导小组,承担征地拆迁工作的全面领导和统筹协调职责,明确征地项目范围、用途,制定总体工作计划和策略,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矛盾。
(二)发布公告:需在征地拆迁现场或工作地点设立征地拆迁公告栏,主要内容包括:1、征地批准机关、批准文号、批准时间和批准用途;2、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地类和面积;3、征地拆迁的补偿标准;4、监督举报电话等。
(三)调查摸底:对拟征地拆迁区域进行实地调查,由镇政府工作人员、村经办人员、被征地拆迁对象三方人员现场丈量土地和清点地面附属物(房屋征收必须聘请有资质的测绘单位进行测量并出具测绘结论),现场拍摄地面附属物的照片,丈量或清点的数据由丈量人或清点人,记录人,复核人和征地拆迁对象签字后确认,并建立工作档案。
(四)结果公示:将征地拆迁方案和补偿安置方案向社会公示,征求被征地拆迁对象的意见和建议。
(五)签订协议:与被征地拆迁对象签订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具体协议上应写明被征地拆迁对象姓名,身份证号码,具体补偿金额,补偿内容等情况,并由村经办人,村主任,征地拆迁镇政府工作人员,征地拆迁项目负责领导签字确认并加盖村级公章。
(六)补偿发放与安置方式:按照协议及时发放补偿款或进行安置。
(七)实施征地拆迁:按照协议约定,组织实施征地拆迁工作,对需要拆除的地面附属物需现场拍照(拆除前、中、后的照片)确保安全、有序进行。
(八)土地交付:完成征地拆迁后,进行验收并交付土地,确保土地合规使用。
四、资金监督管理
(一)征地拆迁资金指工程建设中用于征地拆迁的各类补偿费和与征地拆迁相关的征地拆迁管理工作经费等。
(二)征地拆迁资金的使用必须专款专用,不得占用或挪用。
(三)财务核算部门对征地拆迁财务账面进行仔细审核,包括征地拆迁费用报销单(有经手人、证明人、村主任、项目负责领导签字)、征地拆迁批文、征地拆迁补偿标准、补偿安置协议、现场照片、资金使用会议记录、资金支付抄告单等。经过财务审核后,依次报项目负责领导、主要领导、核算中心主任审批。审批通过后,财务根据协议约定通过银行转账等方式支付给相关人员或单位。
(四)必要时可以邀请专业的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审计。
五、征地拆迁信访工作
信访部门要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和责任感,时刻关注征地拆迁过程中群众的诉求和反映,及时受理信访问题,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对群众反映的合理要求要责令相关部门解决,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要积极进行沟通协调和矛盾化解,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确保征地拆迁工作平稳推进。
六、档案管理工作
做好征地工作相关档案(包括征地拆迁批文、征地拆迁补偿标准、补偿明细、补偿安置协议、资金使用会议记录、费用报销单、支付凭证等)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确保档案完整、准确、可追溯。
七、监督检查工作
纪检部门需监督征地行为符合法律法规,防止滥用职权或违规操作;监督征地补偿安置工作,防止补偿款被截留、挪用或私分;监督征地过程中的廉政风险,接受群众举报,对征地中的违纪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处理。
八、责任追究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根据危害程度及具体情况,对党员干部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责令检查、予以诫勉、组织处理,或者党纪政务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借征地拆迁工作之便,弄虚作假,擅自篡改原始调查记录,达到个人非法目的。致使征地拆迁补偿资金重大损失和严重负面影响的。
(二)扰乱征地拆迁秩序,宣布虚假信息,混淆是非的。
(三)处理解决征地拆迁矛盾纠纷过程中一起参与上访行为的,尤其是群体性上访活跃。
(四)利用工作便利为他人谋取不当得利的。
(五)向征地拆迁对象吃拿卡要,接受征地拆迁对象的礼品礼金宴请,让对方报销任何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的。
(六)参与抢搭抢建等各类活动的。
(七)挪用或占用征地资金的。
(八)以及其他违规违纪违法行为。
九、附则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镇政府负责解释。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补充规定。同时,本制度将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政策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