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补齐教育发展短板。汇聚强大合力,坚决打赢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原则,提高保教质量。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特殊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保障机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取得新进展。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合作办学。出台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的意见,让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深入推进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财政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国家关于教师地位待遇的各项举措。
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深化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普及普惠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园办园行为、安全管理、食品卫生、教师队伍建设、保教质量安全优质健康发展。全面完成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每个乡镇新建一所标准化独立乡镇中心幼儿园。农村2000人以上的村建独立园或小学附设幼儿园。县城继续开展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扩大公办教育资源。在“十四五”期间规划新建小区配套公办幼儿园4所,新增公办学位990个;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2所,新增公办学位540个。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满足适龄幼儿就近入园需求。建立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补助长效机制,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力度,促进全县学前教育始终朝着公益普惠性方向发展。到2025年,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3%以上,普惠率达85%以上,在公办园幼儿占比达50%以上。
高质量发展义务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着力解决好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到2025年,全面化解城区大班额和大校额问题,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5%以上。
优质发展高中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数量、结构和素质适应教育发展需要。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创业就业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到2025年,要努力实现高中毛入学率达96%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扩大到7000人以上。全面消除大校额、66人以上超大班额及56人及以上大班额。普通高中学校达到《江西省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基本适应高考改革“选课走班”的要求。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通过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加大投入,调整结构,强化创新,加快发展,推动职业教育市场化、成人教育社会化、社会力量办学规范化;逐步形成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将我县职业高中打造成普通中专学校。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能促进浮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教育体制以及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紧密结合的发展机制。落实好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从2021年开始,职业教育每年招生力争达到400人以上,在校生规模达1200人以上,逐步实现普职比大体相当,到2025年职普比达4:6。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善教师管理制度,认真贯彻《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制订农村边远地区教师待遇倾斜政策。每年为城乡中小学招聘一批教师,解决城乡学校教师专业、学科、年龄结构失衡问题,满足幼儿园、村小及教学点实际教学需求。深入实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工程,实施名师工程,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的优质均衡,投资约2700万元,全部配齐教学仪器设备、音乐、美术、体育器材以及图书、计算机、班班通设备等,达到省定优质均衡标准。同时投资约3000万元,完善各类功能馆室建设,包括:实验室、音乐、美术教室、计算机室、图书阅览室、书法教室、心理辅导室、卫生室、录播室、专递课堂等。创新教育发展理念,投资约1000万元,建设创客教室(机器人室、3D打印、VR教室等)、学校特色教育活动室等。加快智慧校园建设。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多终端形式,面向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一些内容应用服务,功能应用服务。落实教育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战略部署,深化“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
加快体育强县建设。为加快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产业,普及和推广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启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在瑶里镇和新平先行区修建瓷茶古道,计划通过古道及其附着物(古碑、古亭、古桥、古村落、古坟墓、古茶园、古村落风景营造)的修复和完善,以体育+健康+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方式,全面促进提升当地的生态保护、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水平,全县力争完成300公里左右健身步道(登山步道、健走步道、骑行步道等)建设目标;为充分利用浯溪口水库适合水上运动竞训优势,在峙滩镇梅湖打造集竞训、培训、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水上运动综合基地。打造一县一品运动(水上赛艇、皮划艇)项目,争创国家高水平单项训练基地,为浮梁、为江西、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做出积极贡献。开展具有观赏性和体验的健身项目:龙舟、划水(水上表演)、帆船,皮笺等,为开发浮梁旅游项目、打造旅游胜地和填补水上全民健身项目空白,为营造与世界对话的瓷都后花园添砖加瓦;在浮梁县城规划兴建游泳馆;在新平先行区规划兴建一座体育健身公园;建设塑胶运动场9个。到2025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不少于91.26%,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