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扶贫办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2020年作为全面决胜年,浮梁县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努力化解疫情灾情影响,深入推进中央专项巡视“回头看”、主题教育检视问题、成效考核指出问题和市县考核发现问题等整改工作。建立建全社会帮扶、就业帮扶、产业消费帮扶三大帮扶体系,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全力打好今年的脱贫攻坚“四大战役”,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一、基本情况
全县10个省级贫困村已于2019年全部退出(2016年退出江村乡中洲村;2017年退出黄坛乡南溪村、经公桥镇新田村、兴田乡城门村;2018年退出蛟潭镇石鼓村、勒功乡查村村、西湖乡桃墅村;2019年退出瑶里镇长明村、鹅湖镇集源村、峙滩镇明溪村)。
全县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096户10834人(其中2015年脱贫562户2036人;2016年脱贫844户2345人;2017年脱贫518户1521人;2018年脱贫456户1384人;2019年脱贫1052户2593人,2020年脱贫664户955人)。
全县共识别“两类人员”267户723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120户256人(已消除返贫风险112户243人、未消除返贫风险8户13人)、边缘易致贫户147户467人(已消除致贫风险143户454人、未消除致贫风险4户13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未消除风险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一是家庭中有重症病人,如癌症,需要有劳力人员需要在家照顾,无法获得稳定就业收入;二是家庭中劳动力较少,部分一人一户高龄家庭整户无劳力并有长期慢性病。
2019年全县贫困户人均纯收入12724.92元,2020年全县贫困户人均纯收入15562.2元,增幅为22%。
二、工作情况
(一)构建风险防范体系。
一是强化回查监测。通过采取“回头看”、“结果回查”、等措施,对政策落实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对发现的问题和短板,通过行业部门派出“轻骑兵”的方式,针对性解决。同时,加大两类人员动态监测、收入监测,充分了解“两类人员”(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的真实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强化分类帮扶。以户为单位,根据贫困户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需求提供差异化、针对性帮扶。例如:在就业帮扶上,根据贫困户个人培训意愿,组织针对性培训,同时,与企业积极对接用工需求,点对点提供“送岗上门”服务;在产业帮扶上,针对已发展产业的贫困户,通过产业直补政策,对发展产业提供相应补助。
三是强化应急处置。通过防贫险,临时救助等途径,做好突发情况的处置,保障贫困户基本生活。例如:在疫情防控方面。我县实际制定了6个方面33条具体举措,统筹推进全县疫情防控工作,持续有效应对疫情挑战。设立临时公益性岗位,共计安置167人,发放就业补贴24.74万元。按照200元每人标准,发放750名贫困户县域内交通补贴15万元。在灾情处置方面。安排市县两级救灾资金355.04万元对贫困户家庭财产、个人产业和带贫经营主体的扶贫产业予以资金支持。积极组织开展灾后重建工作,为6户特殊情况的贫困户及时申请防贫险理赔,共计14.66万元。
(二)构建就业提升体系。
1、突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推进贫困户就业技能再教育,加大贫困户就业培训需求摸排,分类培训。同时,结合企业用工需求,与企业共同开展上岗培训。目前,全县已组织贫困劳动力培训700人次,有效提升贫困户稳岗就业增收能力。
2、突出主体培育,扩大就业空间。一是培育壮大产业扶贫基地、致富带头人、扶贫龙头企业、扶贫合作社、带贫家庭农场五类新型经营主体;二是建立扶贫车间(全县8个);三是通过产业融合,加大文旅产业拓展,多方面提高乡村就业空间,促进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
3、突出因人设岗,确保就业精准。加大公岗设置,结合贫困户自身情况,合理设置岗位。同时,针对一些特殊情况的贫困户和边缘易致贫户,针对性设置临时性就业岗位,提高就业收入。
(三)构建产业增收体系。
1、加大人才培育引进。我县在已发展致富带头人218名,建立实训基地3个的基础上,创新推出乡创特派员制度,为全县143个行政村面向全社会选聘具备乡村创新发展理念的人才,在乡土文化挖掘、本地产业提升、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文旅升级等方面发挥带头和引领作用。
2、加大扶贫产业发展。一是县级层面统筹。发挥我县茶产业优势,通过成立农业开发公司统筹全县扶贫产业发展。二是乡村层面发展。结合自身实际自主发展,大力推进“四个一”产业建设。目前,全县168个有扶贫任务的村(居、场)共发展“四个一”产业12740.3亩,其中茶园6896.3亩,油茶2955亩,果树2715亩,其他农作物1552亩。同时,针对“四个一”产业发展薄弱村,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用于发展壮大扶贫产业。三是个人层面扶持。通过小额贷政策扶持。强化小额贷监管,对即将到期的贷款,根据贫困户贷款需求,合理办理展期、续贷、延期。努力挖掘贫困户贷款需求,加大边缘易致贫户需求摸排,通过“抱团式”发展(贫困户将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投入本村集体合作社,合作社通过自主经营带动、流转经营带动、领养促进带动、资产托管带动、资产收益带动、就业务工带动、消费扶持带动、技术支持带动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有效提高小额贷政策享受度和覆盖面。全县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1700.9万元,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数487户,支付贴息资金51.873万元,每百户余额41.5万元。通过产业直补政策扶持。为进一步促进贫困户产业发展,对2020年产业直补金额进行了调标,提高了补贴标准,鼓励贫困户扩大生产,用好、用实产业直补政策,助力广大贫困户有效脱贫,今年已发放产业直补资金247.55043万元,惠及贫困户2204户。
3、加大产业链条建设。建立扶贫产品加工体系。努力实现初级农产品向产品加工转变,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目前,我县已建设茶叶产品加工厂房、农副产品真空包装厂房、大米深加工厂房等共计10个。加快扶贫产品和经营主体认定。通过扶贫部门和农业部门对扶贫产品的质量和带贫属性进行审核,逐级上报至国扶办进行审核。全县已认定扶贫产品80个,涉及经营主体50个,商品总价值9000余万元。大力推进消费扶贫。加大政府采购力度,积极开展扶贫产品定向直供机关、学校、医院、企业等单位食堂和社区、交易市场“六进”活动,目前,全县扶贫产品累计销售金额3907.254万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采购扶贫产品金额累计403.4314万元,数据直连直报金额83.41万元。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在全省首个淘宝大学培训基地落户浮梁的基础上,我县以消费扶贫江西馆为依托,成功打造了线上直播平台和线下交易平台。同时,为加大扶贫产品的推广,融入新型消费市场,我县于10月16日举办了浮梁县首届“邮政火花杯”电商直播大赛,直播线上观看人数累计120余万人,评论点赞互动人数超过2000万条,线上线下销售额达50余万元,
(四)构建智志双扶体系
县级层面,按照《浮梁县扶贫产业收益分配指导意见》要求,全面推行扶贫产业收益差异化分配模式,避免“一刀切”。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机制(正向激励主要包括:户居环境评比奖励、产业发展奖补、自主脱贫奖励、精神脱贫奖励等;反向约束主要包括:违反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好逸恶劳、违反道德伦理、参加邪教等行为,取消其分配资格),积极引导贫困户提升自身面貌,树立文明新观。今年,全县还组织开展了每季度一次的“三讲一评”(驻村干部讲脱贫攻坚政策要求和帮扶措施、基层干部讲精准扶贫组织实施和落实落地、贫困农户讲精准脱贫获得实惠和党的恩情,感恩行动评议组定期评议贫困农户内生动力和感恩表现)活动,目前已开展三期,第一季度在全县范围内评选出十位“防疫先锋”,第二季度在全县范围内评选出十位“感恩之星”,第三季度在全县范围内评选出十位“希望之星”;部门层面,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活动。例如:县委宣传部组织评选出“脱贫之星”,并联合县农业农村局、县扶贫办、县社联开展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乡镇层面,各乡镇根据自身乡情,多形式开展“智志双扶”活动,例如:蛟潭镇建立了积分换物的“爱心超市”,兴田乡开展了“三星贫困户”评选活动等。通过三个层面的推进,有效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