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政局 > 规划计划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期: 长期有效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信息索取号: 014560025/2023-09309
2023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 2023-02-17 来源: 浮梁县财政局 访问量:

2023全县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县委全会的部署要求,以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新平先行区建设为统领,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题,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大优化支出结构力度,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积极为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提供有力资金保障,确保2023年财政工作为全面打造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试验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创新区、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增力提效,为奋力开创新时代浮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贡献财政力量。

(一)做好收入文章,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做好征管“文章”。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持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做大财源“蛋糕”。强化财政收入预期管理,完善收入征管机制,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跟踪服务和政策扶持,提升税源增长潜力。做好项目“文章”。进一步加大项目谋划力度,提升服务重点项目建设的水平,切实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既抓开工落地,也抓建设进度,还抓投产达效,切实把项目增量转化为实在的税收增量。做好争资“文章”。紧盯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和投资方向,立足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谋划一批质量高、预期效益好的项目,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全力缓解财政平衡压力;大力争取专项债券资金,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做准做实项目储备,深化部门间协同配合,加快项目申报审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落实积极政策,增强经济发展动能

落实落细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帮助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加强涉企收费监管力度,坚决制止各种乱收费行为,持续激发市场活力。用足用好金融扶持政策,协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充分引导地方金融发挥“生力军”作用,联合开展政府采购项目贷款业务。落实人才激励政策,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围绕重点企业用工和新业态就业技能需求,开展线上线下岗前培训。支持科研创新、知识更新、技能提升等行动,助力人才培养引进,充分激发人才要素活力。

(三)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民生基本保障

完善民生保障机制。严格落实“三保”任务,在预算安排上优先保障民生支出,对国家出台的统一民生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同时,按照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要求,足额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事项,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民生保障力度和水平。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继续做好疫苗接种、常态化疫情防控等方面的资金保障工作。增强民生政策可持续性。坚决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减一般性支出,节用为民,建立民生支出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财力状况相匹配的保障机制,提高民生政策的可持续性。

(四)树立底线思维,有效防控财政风险

防控财政收支风险。及时跟踪掌握全县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定期进行财政收入形势预判及分析,确保财政收入均衡入库和可持续增长;严格落实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依法依规组织收入,安排支出;严格执行县人大批准的预算,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强化预算对执行的控制。防控“三保”风险。完善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处置的“三保”预算管理工作机制,坚持“三保”支出在预算安排中的优先地位,坚决防范基层“三保”风险。防控政府债务风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坚持“疏堵结合、开好前门、严堵后门”的原则,强化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管控和专项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政府债务动态监测和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坚决杜绝新增政府隐性债务,大力化解存量债务,确保政府债券资金使用高效,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五)深化财政改革,提升财政管理效能

强化预算管理。建立以项目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实现预算编制、执行、核算、内控、绩效、监督等一体化全流程闭环管理;深入落实零基预算理念,健全财政支出标准体系,推进项目库建设,加强预算评审,完善能增能减、有保有压的预算分配机制。强化绩效管理。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分配体系,建立预算安排与绩效结果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结合预算评审、项目审批等开展事前绩效评估,评估结果作为申请预算的必备要件,狠抓预算源头管理;建立激励和约束相衔接的机制,以财政预算绩效高质量考核工作为抓手,推动财政资金向投入与绩效并重转变。强化财政监督。加快完善覆盖财政管理等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覆盖、全部关联”的财政“大监督”格局,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丰富预算联网监督内容,将财政预算一体化项目库、预算指标、预算执行等数据主动公开,主动接受多方监督,不断提升财政治理能力。



相关文档: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