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勒功乡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自然资源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期: 长期有效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信息索取号: 014560025/2025-16013
勒功乡“三招联动”唤醒千亩撂荒地,绘就强村富民新画卷
发布时间: 2025-07-11 来源: 浮梁县勒功乡 访问量:

沃野重披绿,荒地焕新生!面对“撂荒地”复耕难题,勒功乡党委政府精准发力,创新探索“三招联动”工作法——党建赋能+精准施策下好先手棋,头雁领航+示范带动落实连环招,长效管护+群策群力打好组合拳,成功推动千余亩沉睡土地重焕生机。截至目前,全乡累计完成撂荒地复耕1042.98亩,昔日的荒草丛生之地,如今正逐步转化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希望田”“丰收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第一招“党建赋能+精准施策”,下好撂荒整治“先手棋”

组织引领,压实责任乡党委政府高位推动,成立复耕复种作业队,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分管领导一线督战,村委干部包片负责。整合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水利、财政等多部门力量,构建“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责任体系,将撂荒地整治纳入重要考核,层层压实担子。

摸清底数,精准施策组织精干力量,深入6个村田间地头,开展“拉网式”排查。依托图斑数据,逐一核查144个地块,精准掌握承包关系、位置、面积、现状及农户流转意向,建立动态管理台账,为精准复耕打下坚实基础

难题巧解,“碎地”生金坚持“一户一策”“一地一策”,靶向解决复耕难题。

引导自耕动员有劳力有意愿的农户自行复耕,做到能种尽种。

亲友代种:鼓励邻里互助、亲友代耕,解决外出务工户难题。

设施提升: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修复水利、完善机耕道,破解“无水路不通”困境。

土地流转+托管服务: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主体,推广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让无力耕种的农户放心流转,实现规模化复耕。

灵活多样的模式,让零散偏远的“碎地”也能生出“真金白银”。

第二招:“头雁领航+示范带动”,落实农田复耕“连环招”

书记打头阵,良种促丰收狠抓村党组织这个“领头雁”6位村党组织书记勇挑重担,深入调研,带头啃最难复耕的“硬骨头”。召开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联席会议,制定“一田一策”复耕方案,率先引进“沣油737”“赣油杂8号”等高产抗病油菜新品种,带领党员干部下田试种,实现良种覆盖率100%。全乡油菜种植稳定在5500亩以上,年产菜籽660吨,形成特色鲜明的“金色产业带”,并通过产业辐射效应有力助推“油菜花文化旅游”活动。

党员做示范,打造“活样板”创新推行“党建责任田”机制,让主题党日“开”在田间地头。60余名党员干部主动认领“责任田”,邀请农技专家现场教学土壤改良、农机操作等技术。党员们带头清杂草、平田埂、施底肥,用沾满泥土的双手和汗水,树立了看得见、学得会的“活样板”,成功带动100余户村民主动复耕自家荒地,党员责任田单产显著提升15%。

模式勇创新,“冷田”变“热土”针对山区20%的“冷水田”效益低难题,勒功乡立足“向低效田要效益”的思路,创新探索“稻螺共养”生态循环农业组织种粮大户赴外地取经,巧妙利用冷水田环境特点,推广“螺蛳促稻、稻养螺蛳”的共生模式。螺蛳排泄物肥田,水稻为螺遮荫,实现“一田两用、一水双收”,成功将“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目前,白茅、沧溪等4个试点村已建成稻螺共生田210亩,形成“村有示范片、户有增收田”格局,带动32户脱贫户参与,户均年增收1000元,为低效田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勒功经验”。

第三招:“长效管护+群策群力”,打好强村富民“组合拳”

宣传入人心共守复耕田线上线下齐发力,利用村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和“党员大会”“千干入万户”活动,广泛宣传耕地保护政策法规及后期管护的重要性,提高群众“守土有责”意识,营造珍惜耕地、杜绝撂荒的浓厚氛围。

网格精监管,闭环消隐患。配备17名专职网格员,划定“责任田”,构建精细化管护网络。建立“乡周督查、村日巡查、农户随手拍(微信群反馈)”的闭环督导机制,高效处理侵占耕地问题7起,恢复耕作14.2亩。实施动态台账管理,对复耕地块状态、责任主体、管护情况实时更新,确保问题及时发现、精准解决、销号管理。

设施夯根基破解“反复荒”。下大力气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多渠道筹措资金,推进渠道硬化、节水灌溉配套、山坪塘清淤扩容,确保旱能浇、涝能排。完善机耕道路网络,按照“宜宽则宽、宜硬则硬”原则新建改造田间道路,增设错车点、会车台,保障大型农机畅行无阻,彻底解决“农机下田难”问题。通过全面优化耕作条件、降低生产成本,从根源上消除撂荒诱因,坚决打破“整治-抛荒-再整治”的反复困局,确保复耕成果长久巩固。



相关文档:
相关附件: